“我是从车间走出来的,在多个部门都轮转过。”日前,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新光学”)实控人之一、副董事长曹志欣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 2009年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宁波,从永新光学市场部一名普通员工起步,践行曹家“从实业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家训。在宁波的三年半时间里,他不仅深入产线、熟悉运营,还承担起公司基础管理的多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基层的淬炼赋予了曹志欣敏锐的洞察力,这让他在执掌企业后展现出卓越的战略远见。他不仅助力永新光学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制造商成功转型为科技型的高端科学仪器公司,还在2025年任职董事长的溢倡(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溢倡”)中,以新能源电站项目吸引外资,构建“产业+金融”双轮驱动新模式。 光学镜头是AI的“眼睛” 曹志欣的父亲曹其东从公司1997年成立初期就参与了永新光学的经营管理,并于2007年接任永新光学董事长一职。公司成立之初,在经营方面面临诸多困难。曹志欣回忆道:“永新光学成立时主要做传统显微镜,利润率较低。”面对困境,曹其东与总经理毛磊带领的管理团队共同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开启了永新的蝶变之路。 他们决定加大对光学显微镜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公司的护城河,使其成为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业务,于1998年开始与美国Symbol合作涉足条码扫描光学零部件等生产,由此迈入精密光学元器件赛道。2008年,永新光学完成收购江南光学仪器厂(后更名为“南京江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拥有深厚光学技术沉淀的中国光学企业,至今已有82年历史。其前身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生物显微镜、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等多款光学产品,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此次收购为永新光学带来了宝贵的技术积累,成为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光学领域已与众多前沿科技紧密相连,曹志欣较早地意识到光学镜头是AI的“眼睛”,并将这一认知与永新光学业务紧密结合。公司今年更是从“光学元件供应商”向“智能视觉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卡位“机器视觉”这一人工智能核心赛道。 “我们聚焦发展的领域,与永新光学未来紧密相关——包括机器视觉与医疗光学。我们正在努力填补国内医疗光学镜头相关领域的空白,如内窥镜光学零部件等,同时持续推进光学显微镜的高端国产化替代。这不仅是公司的需求,更是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支撑国家科学仪器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曹志欣说。 主导与协同:曹志欣的“投资辩证法” 2025年上半年,溢倡正式成立投资部并组建专业团队,加速其“产业+金融”双轮驱动战略。 “我熟悉车间里的每一个岗位,这让我格外清楚产业需要什么、资本应助力什么。”曹志欣表示,溢倡在平台构建中始终注重“角色清晰,赋能精准”。 曹志欣表示,在产业理解深刻、具备上下游资源的赛道——如新能源、高端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溢倡会充分发挥产业主导作用,由内部团队作为GP(普通合伙人)牵头组局,把握战略方向,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以“投资+产业赋能”推动企业成长;而在需借助生态伙伴力量、扩大覆盖或布局前沿创新时,则转向协同模式,以母基金投资的方式,与合作机构紧密配合,实现资源互补与风险共担。 在战略规划上,他始终坚持“不盲目、不跟风,走差异化路线”的思路,将溢倡定位为“超级联系人”,致力把实业积淀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的资本动能。公司推行“3+1”战略体系,包括围绕行业龙头链主以及发挥地方优势的产业基金、面向上市公司以及成熟期企业的并购基金、聚焦新能源和算力等稳定现金流资产的类固收基金,以及通过协同生态联动内外资源,搭建香港产业资本平台。 “关键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是否能够创造真实价值。”曹志欣表示,业绩永远是市场化机构的第一要义。通过灵活切换主导与协同角色,公司既要精准深耕,也要广泛联结,真正助力企业在全球实现技术突破和生态崛起。 以新能源产业引外资落地 “举例来说,一个30亿元光伏电站开发体量,其中15亿元用于组件采购——这不仅是一笔投资,更是一条带动创新、孵化技术与引入外资的绿色通道。”曹志欣这样解读溢倡的新能源布局。 在当前光伏组件成本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他算了一笔账:有些地区的光伏电站回本周期可压缩至8年左右,年化收益拉长周期来看甚至跑赢部分传统股权项目。“这类资产现金流稳定、回报可预测,对主权基金、保险等长期资本极有吸引力。”曹志欣说。 在曹志欣看来,新能源电站将成为溢倡赋能地方政府破解外资“直投难题”的钥匙。“外资机构常受限于合规、决策流程等因素,难以直接投资中国科技企业。而新能源资产标准化高、规模大、期限长,更匹配其风控需求。”曹志欣透露,目前,溢倡在四川推进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实现盈利,“绿色资产+稳定收益”模式正快速吸引海外资本。 曹志欣正将新能源与区域发展深度结合,探索“资产证券化+外资引入+产业升级”的创新模型:通过跨境绿色资产证券化设计,探索把优质电站资产打包发行RWA产品,既可帮助地方政府优化资产结构、增强信用能力,还能引入长期外资,实现绿色产业资源落地。 “新能源项目是我们与外资建立信任的起点。合作一旦达成,外资机构赚到钱了,再推科技类股权项目就水到渠成。”曹志欣说。目前,溢倡已通过该模式与多家海外主权基金、家族办公室建立了合作意向,在引入活水、赋能地方的同时,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
3 小时前
5 小时前
5 小时前
7 小时前
昨天 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