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全面推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破解民生关切的“舌尖难题” ...

来自: 基金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北京商报讯(记者赵述评)9月11日,以“尚德守法共享食安”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正式启动。主场活动由国务院食安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等29个国家部委及相关部门联合主办,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中国经济网承办。

  走进北京某农业标准化基地,绿油油的蔬菜正通过标准化流程采收、检测,随后将直接送往商超。这样的标准化基地,北京已建成1100余家,年产农产品118万吨,占全市“菜篮子”产品总量的46%,成为首都人民餐桌优质供给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北京还持续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目前全市绿色有机认证主体达500余家,年产量超40万吨。

  在监管手段上,通过“北京农安宝”小程序实施“一户一码”创新开展智慧监管,每一户生产主体都有专属编码,农产品从种植到上市的全流程信息可追溯,真正打通了农安监管“最后一公里”,这一创新经验已在全国通报推广。针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北京还常态化开展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樱桃、苹果、蜂蜜等主要食用林产品追溯体系全覆盖,从田间到货架的“安全防线”越筑越牢。

  “孩子在学校吃的午饭安全吗?外卖后厨卫生达标吗?”这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正是北京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力点。

  在校园食品安全领域,北京积极探索“中央厨房+微厨房”运行模式,试点净菜直供、集中配送等新方式,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食品接触人员多、操作环节多、制作流程长、现场监管难等问题。在校园食堂、网餐外卖、后厨卫生监管方面,北京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推广“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进一步加强“以网管网”,深化政企数据对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市共有校外供餐企业74家,其摄像头已全部接入市场监管系统,运用AI智能手段精准识别风险。对不合格食品,北京更是建立“防火墙”——构建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红灯”机制,对本市一级批发市场严把入场关,坚决阻断不合格食材进京流通。

  北京率先开展“穿透式”大型食品销售企业体系检查,强化食品安全跨区域风险防范,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整体提升。与此同时,“铁拳”“昆仑”“国门守护”等专项行动持续发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对食用农产品、肉制品、进口食品等领域的违法犯罪“零容忍”,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这个蔬菜农残检测怎么看?”“买进口食品要注意哪些标识?”在社区商超的“百姓点检日”活动现场,群众围着工作人员提问,亲手参与食品安全检测。这样的场景,是北京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缩影。

  近年来,北京搭建起多方参与的沟通协作平台,引导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消费者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部门协同、行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社会的共治体系。在科普宣传上,宣贯会、专题大课堂、科普短视频轮番上阵,“你点我检”活动走进商超、市场、农村,而“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更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用,让食品安全知识在三地广泛传播,逐步提升公众的食安认知和健康素养。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海底捞“包间事件”涉事者父母被判赔偿220万元发布时间:2025-09-12
下一篇:
“数智”赋能加速金融服务“焕新”发布时间:2025-09-12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